为什么重仓股也没有仓位特别重
我过去在文章里也多次提到了相当看好中国移动,但是整体上来说,最高的时候仓位也没有超过15%。
原因其实也挺简单,一方面来说估值虽然低,但是随着两三年的上涨,也并不是属于特别低了,12PE的IRR大抵也堪堪满足两位数收益率要求。第二个方面也挺重要,就是没法预言2030年以后,资本开支的情况。他和煤炭还不一样,煤炭大抵是赚多少就分你多少,也没有资本开支,但是像移动,像中海油,我觉得未来还是会增加资本开支的。这个资本开支需要企业再投资能力强,历史上看很少有这种优秀的企业。
不同于建筑、银行、造纸、地产等,我对它们的担忧是另一个方面的。他们从事的生意太同质,银行从事着古老的金钱出让生意,虽然我们可以看到某些环节的差异,如对客户风险的辨别,但是长期来看,这并不是坚实的护城河。造纸则更差,这是少见的没有最小经济规模,没有规模经济的重资产行业。这使得行业不存在基于规模经济的强者恒强的自我强化逻辑。因此从商业模式上来说,这是可以pass的行业。此外,在短期上来说,行业这么不挣钱的情况下,供给端上还是没有出清的迹象,龙头还在扩产。但是耐不住比较,在同行都犯错的情况下,他的管理显得格外出彩。
竞争力本质上只分为两种,一种是差异化,一种是低成本。差异化本质上是企业可以为客户提供独特价值,因此他可以尽可能地规避竞争,这种企业极其稀少,而且估值不低,差异化的可持续性也很难分析。低成本则相对有标准答案,他是在一片红海中当出头鸟,一般来讲,确实都是比较苦的生意,但是每个行业总能出现一家挣钱其他人都喝西北风的强者。二者究竟谁更胜一筹,没有标准答案,因此我选择了都投,但是观念更倾向于差异化,实践上则是由于估值和研究难度问题,低成本更多一点。
比如建筑行业,这种高负债的企业你不喜欢,我不喜欢,大家都不喜欢,但是我确实可以看到他背后很好的阿尔法。建筑央企在承接重大项目上具有优势,融资成本低于行业均值,这是最大的竞争力,而并不是民企的高效管理带来的低成本。建筑行业优质的利润来源于高级项目,普通小企业做不了,只能我做。这种能力来源于多年的积累,因此竞争力的持续性非常好,形成了护城河,非常难以攻破。如果我们拉一下数据,建筑行业的研发费用的绝对金额是一级行业内最高的。
实践里,化工、地产、造纸持续拖累净值,而且基本面看不到好转迹象。行业整体性地在亏钱,但还没有清退,而AI又几乎完全不知道从何入手,看了这么多,基本上还是一无所知,但是市场确实在走AI的行情,我不知道该不该配置,很纠结,所以选择了多看少动。从本质上来说,我个人还是不愿轻易放弃周期性的观念,轻易不会谈及这次不一样,可是问题的关键也在这里,这几年下来,大家谈到最多的一个问题是我们处在一个新的周期。总体上来说,这几年的经历应该提升了包括我在内的不少职业投资人的认知水平。
有些行业我也在这篇文章里多说说,比如过去买过的白酒、快递、乳制品。
白酒我现在对他的认知有了一些新的理解,本质上他可能更是周期品,而非消费品。快递则是行业没有出现头部只有一家挣钱的现象,可能是由于行业过大,规模经济的壁垒失效。乳制品则是行业特点导致即便CR2很高,他仍然处于很激烈的竞争与价格战,压制了利润的释放,虽然从成本端来看,规模经济是很显著的,无论是奶源还是渠道,因此不知道该买不该买,所以在仓位有限的情况下,就获利了结,没有持仓了。
1